方寸之间观兰州

稿件来源: 发布时间:2014-11-17 00:00:00


    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七月铁桥建成,全长为237.5米,宽8.36米,整个桥梁均由角铁及钢管铆接而成,共用钢材2000吨。成为我国黄河上最早的铁桥,取名为“兰州黄河铁桥”。北桥头立一石碑,镌刻着《创建兰州黄河铁桥碑记》。桥头南侧有牌坊一座,上有升允手书“第一桥”。1942年(一说1928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改名中山桥,一直沿用至今。



    到了1954年,在维修加固铁桥时,又才在原梯形钢架上面增置了弧形钢架梁,提高了桥梁刚度。由于黄河铁桥保固期为80年,加之交通负载过重,以及风雨等自然因素的侵蚀,如今中山铁桥光荣“退役”,退役后的黄河铁桥成为兰州市的步行桥,游人置身桥上,放眼滚滚东去的黄河水,可观河面波光粼粼,美不胜收;抬头远眺巍巍的白塔山,绿树葱葱。如今,黄河铁桥已经成为兰州的标志性建筑和游客首选的兰州胜景之一。



    由此,国家邮政局于2002年发行了中山桥邮资明信片,百年中山桥被搬上了方寸之上,使广大邮票爱好者能够一睹中山桥的风采(如图二)。



    黄河水车转动历史



    兰州地处黄土梁峁和盆地、河谷阶地三种地型之上,所以黄河地势低洼,加之兰州较为干旱。如何将黄河水从较低的地方提起进行对庄稼的灌溉?于是勤劳智慧的先民发明了一种原始的提灌工具——水车。水车的发明,折射出了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孕育出了古老的华夏农耕文明。



    据《重修皋兰县志》记载,水车是由明代兰州段家滩人段续所创。“续里居时,创翻车,倒挽河流,以灌田,致有巧思。船河农民皆仿效焉。”段续,宇绍先,号东川,兰州段家台人。明嘉靖二年(1523)癸未科进士,历任云南道御史、湖广参议,后又任密云兵备副使等。他任湖广参议时,见当地竹木所制的筒车,利用水力激轮旋转,提水灌田,功效显著,便详察其构造原理,绘制图样,求教工匠,学习制造方法。晚年辞官返回兰州后,他便按照曾经绘制的图样,因地制宜,几经修改后,段续首次创建的一轮水车,安装在段家滩小南河,后人称之为“祖宗车”。段续创制水车,节省了蓄力、人力,为发展水利,推进农业生产,造福桑梓,做出了重要贡献,兰州人民为了纪念他的功绩,在水车博览园里为他树立了塑像。



    兰州水车,又叫“天车”、“翻车”、“老虎车”。酷似巨大的古式车轮,轮幅直径,大的将近20米,小的也有10米。可提水达15至18米高处。轮辐中心是合抱粗的加有钢箍的轮轴。轮轴周边装有两排并行的辐条,每排辐条的尽头装有一块刮板,刮板之间挂有长方形水斗。当水流冲击圆轮上的刮板,车轮便缓缓沿逆时针方向转动。这时没入水中的木斗便盛满了水,随着水车的旋转,河水就会倾入事先置好的槽内,流入农田。由于水车日夜不停地旋转,所以黄河水也就源源不断地被提了上来进行灌溉。



    1938年,著名历史学顾颉刚先生游兰州小西湖,在《西北考察日记》中写到:“园中小有花木,且在河堤之旁,水车声隆隆,对面细谈为之禁遏,兰州最胜处也。”昔日的兰州水车,在吱吱作响声中,缓缓地旋转。当提上去的河水部分又淋淋漓漓地洒下来,仿佛是霏霏细雨,迎着初升的阳光,顿时化作七彩虹。河岸边清风徐徐、绿柳拂堤,人们漫步其中很是惬意。清代诗人叶礼曾赋诗一首:“水车旋转自轮回,倒雪翻银九曲隈。始信青莲诗句巧,黄河之水天上来。”



    2005年9月22日,首届“中国水车节”在兰州水车博览园举行。当日,中国邮政与荷兰邮政联合发行的“中国水车与荷兰风车”特种邮票的首发式也在这里举行,兰州水车作为“中国水车”特种邮票图案,是兰州题材在邮票天地中难得的一次展示(如图三)。兰州水车荣登国家名片,为兰州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遇,进一步确立了兰州为中国“水车之都”的地位和名声。



    兰州水车以其独特的造型和工艺,为中国的古代民族科技文化事业,增添了光彩的一页。凭着独到的制造工艺,兰州水车已于2006年2月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个意义非同寻常,不仅使古老的兰州水车重新焕发生机,更是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精华,因此,黄河水车不愧是黄河文化之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