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敬茶礼仪

稿件来源: 发布时间:2014-11-17 00:00:00


    丝路悠悠,传承了文明;黄河滔滔,孕育了华夏。他们相交在了一点,诞生了一座城市,这就是兰州。因此,兰州人因有丝路和黄河穿过而引以为豪。特别是兰州还是黄河唯一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



    黄河从兰州市西固区达川入境,到榆中县乌金峡出境,黄河兰州段全长152公里。带状的黄河孕育出带状的兰州,兰州在古代又称金城,在黄河边矗立着一座金城关。唐代诗人岑参路过兰州曾赋诗《金城关》:“古戎依重险,高楼接五凉。山根盘驿道,河水浸城墙。”从这首诗的描绘中我们可以看到,兰州是濒河而建的一座狭长的城市。



    “黄河母亲”孕育华夏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孕育了中华文明,黄河哺育了中华儿女,因此黄河又被称为母亲河。



    在兰州市百里黄河风情线的南滨河路中段,小西湖北侧,屹立着一座雕塑,这就是“黄河母亲”雕塑。该雕塑由兰州市著名雕塑家何鄂女士创作,由花岗岩雕塑而成,高2.6米、宽2.2米、长6米,雕塑的基座上刻有原始的来自彩陶上的水波纹和鱼纹图案,反映了甘肃作为彩陶的故乡的悠久历史,同时也反映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



    坐卧于黄河之上的“母亲”,长发飘飘,神态安祥,右侧有一活泼可爱的男孩依偎在其身旁,这座雕塑寓意深刻,象征着古老的黄河像母亲般哺育了华夏民族,生息繁衍。2002年12月20日,《雕塑——黄河母亲》普通邮资封在兰州首发,这枚普资封也是甘肃省申请的首枚专用邮资图加印封(如图一)。



    黄河铁桥沟通未来



    从黄河母亲景点沿黄河东行,就来到了著名的黄河铁桥。



    由于黄河在兰州穿城而过,将兰州分为了河南、河北两部分。两岸人民为了沟通交流,古时候多用木船和筏子。但是由于黄河水流湍急,用木船和筏子渡河实属不易,正如李白所感叹的:“虎可搏,河难冯。”勤劳智慧的劳动人民就利用季节的变化进行渡河,即每到严冬,在结冰的河面上借“冰桥”踏冰而过。据《重修皋兰县志》载:“黄河结冰……状如积雪填于巨壑,嶙峋参差,不复知有河形,处处可通车马,欲名冰桥。”可是在冰桥上过河却极其危险,特别是在初结和消融之时,真让人有一种“如履薄冰”的惊心之感。到了明代,人们第一次在兰州城西7里许的河面上修造了浮桥,即以24只大木船贯连浮荡河面,用120丈铁链系之,取名镇远桥,称为“天下黄河第一桥”。浮桥每年春设冬拆,一直沿用清末。



    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头品顶戴、陕甘总督升允及二品衔、兰州道彭英甲,上报朝廷修建铁桥。清政府动用国库白银30余万两,于1908年开工,在镇远浮桥的旧址上修建了一座铁桥。铁桥由德商驻天津泰来洋行的喀佑斯承建,主要材料由德商购自美国,经海轮运至天津,又由火车转运河南新乡。从新乡到兰州数千里,全靠牲口拖木轱辘大车拉运。对于当时修建情景,芬兰摄影家马达汉曾于1908年1月29日拍摄了一帧照片,如今这张照片已成为我们研究铁桥历史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我国历来就有“客来敬茶”的民俗。早在3000多年前的周朝,茶已被奉为礼品与贡品。到两晋、南北朝时,客来敬茶已经成为人际交往的社交礼仪。唐代颜真卿《春夜啜茶联句》中有“泛花邀坐客,代饮引清言”。唐代刘贞亮赞美“茶有十德”,认为饮茶除了可健身外,还能“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



    当今社会,客来敬茶更成为人们日常社交和家庭生活中普遍的往来礼仪。俗话说:酒满茶半。奉茶时应注意:茶不要太满,以八分满为宜。水不宜太烫,以免客人不小心被烫伤。有两位以上的访客时,用茶盘端出的茶色要均匀,并要左手捧着茶盘底部,右手扶着茶盘的边缘,如有茶点,应放在客人的右前方,茶杯应摆在点心右边。上茶时应以右手端茶,从客人的右方奉上,并面带微笑,眼睛注视对方。



    以咖啡或红茶待客时,杯耳和茶匙的握柄要朝着客人的右边,此外要替每位客人准备一包砂糖和奶精,将其放在杯子旁或小碟上,方便客人自行取用。



    当然,喝茶的客人也要以礼还礼,双手接过,点头致谢。品茶时,讲究小口品饮,一苦二甘三回味,其妙趣在于意会而不可言传。另外,可适当称赞主人茶好。壶中茶叶可反复浸泡3至4次,客人杯中茶饮尽,主人可为其续茶,客人散去后,方可收茶。



    总之,敬茶是国人礼仪中待客的一种日常礼节,也是社会交往的一项内容,不仅是对客人、朋友的尊重,也体现自己的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