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里的亲情伴您过年 7本小书中有浓浓亲情

稿件来源:扬州晚报 发布时间:2015-10-31 13:23:15

  【编者的话】

  今天是马年正月初一,我们首先祝您春节愉快。同时,在与家人陪伴的时候,不妨一起捧一本书,共度这温馨惬意的7天长假。本期,我们为您推荐的7本小书中,都洋溢着浓浓的亲情,希望您在感动之余,有所体悟,珍惜与家人的时光。

  《我们仨》

  作者: 杨绛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年:2003年7月

  【内容简介】

  《我们仨》是钱钟书夫人杨绛撰写的家庭生活回忆录。1998年,钱钟书逝世,而他和杨绛唯一的女儿钱瑗已于此前(1997年)先他们而去。在人生的伴侣离去四年后,杨绛在92岁高龄的时候用心记述了他们这个特殊家庭63年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结成回忆录《我们仨》。

  这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中,作者以其一贯的慧心、独特的笔法,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第二部分,以平实感人的文字记录了自1935年伉俪二人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直至1998年丈夫逝世,63年间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

  【网友阅评】

  什么是幸福婚姻,大概就是一双三十六码的脚,遇见一双三十六码的鞋,不在大小宽紧质地优劣,只在“你是我的那双鞋”。同样的饱食终日(指品书),同样的细碎计较(对时间),两个人都嫌饭店的用餐时间太长,宁愿躲在房间里吃他们的囫囵骨肉汤,以节省时间看书。同样的生活低能,拿个大剪子剪了羊肉就开心地吃,不会做精细的饭食,就把肉骨乱七八糟地炖一锅,“钟书吃肉,我喝汤,女儿吃我(的奶)”,一家三口抱成一团,基本没有社交生活,像一个温暖的小孤岛,与外界维持最稀薄的人际关系。这个模式一直延续到他们生命的终点,他们快乐,只要有“我们仨”,他们丰盈,只因为有“我们仨”。—豆瓣书友“黎戈”

  《致女儿书》

  作者: 王朔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07年9月

  【内容简介】

  《致女儿书》是王朔对女儿关于自己家庭、血缘、历史和个人情感的真实叙述。它原本是一个相当私密的文本,是当遗书写的,准备要有个万一可以给女儿一个交代。他要告诉女儿咱们家是什么来历,你的爸爸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他内心深沉的歉疚和痛苦……在书中他细致地告诉女儿什么是正确的世界观,拳拳的为父之情漫洇纸上。

  【网友阅评】

  《致女儿书》不能和王朔以往的作品相比较。它沉甸甸的,真实而厚重。人到中年,为人子为人父,经历了婚姻,如今孑然一身。钱可赚可不赚,饭可吃可不吃,连起床都要找个理由。该遇到的都遇到了,譬如女人,譬如朋友。往前看,指日可待;往回看,风驰电掣。

  —豆瓣书友“Hermione”

  《目 送》

  作者: 龙应台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年: 2009年10月

  【内容简介】

  共由七十四篇散文组成,是一本极具亲情、感人至深的文集。由父亲的逝世、母亲的苍老、儿子的离开、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出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出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

  【网友阅评】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这是我第一眼看到的文字,当场就挪不开脚步,眼泪哗哗地流下来。

  龙应台在《目送》里写到很多对爸爸、妈妈的那种细腻的情感交流,很能产生共鸣。尤其是在她爸爸病后,妈妈老后,那种对父母的依恋与关爱。这在龙应台的作品里是比较少见的,完全不同于她以前的写作风格。

  —豆瓣书友“MOMO/一棵开花的树”

  《父母离去前你要做的55件事》

  作者: [日]尽孝执行委员会 编著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译者: 朱波

  出版年: 2011年6月

  【内容简介】

  日本尽孝执行委员会:一个日本民间组织,致力于传播孝道,呼吁人们充分表达对父母的爱,多为父母做些事。

  【网友阅评】

  里面有许多小故事看了让人鼻头一酸。特别喜欢这个故事:“一个父亲因为太困难几次想要轻生的时候,都会看一看钱包里家人的照片,对自己说,再撑一撑。”父母的爱和子女的爱总是不一样的。他们愿意为子女放弃一切,也能为子女与最艰难世界去抗争。子女们呢,连最简单的事有时都不能为父母做。孝顺不能等,希望每个人都能看看这本书,明白尽孝的责任和义务。推荐它成为中小学生必读物。—豆瓣书友“citorim”

  记者 苏扬 整理

  作者:苏扬

  本文来源:扬州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