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甘肃好人”冯世霞:爱岗敬业情系患者 默默无闻常做奉献

稿件来源:甘肃文明网 发布时间:2020-12-11 17:09:00

  冯世霞,女,汉族,甘肃敦煌人,生于1970年8月,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现任敦煌市莫高镇中心卫生院三危分院党支部书记、院长。
 
  自参加工作以来,她扎根基层,她始终坚守在乡镇卫生院,以院为家,爱岗敬业,全心全意为广大患者服务。在工作中努力钻研业务知识,通过自学考试分别取得专科和本科学历。曾参加全省中医骨干培训、全科医师转岗培训、中医适宜技术培训等,使专业技术水平得到了不断的提高。在她的带领下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等工作每年考核均名列前茅,她个人曾先后被省卫生厅授予“免疫规划先进个人”、被酒泉市卫健委授予“扎跟基层优秀医师”、被敦煌市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一、政治坚定勤思好学 以党性为工作开展后盾
 
  她能够以党性为后盾,以政治责任感为动力,从思想上、作风上加强自身建设,恪尽职守、无私奉献、辛勤工作,出色地完成党赋予的光荣任务。作为卫生院党支部书记,她以卫生院业务开展能力为抓手,加强医务人员思想教育及医德医风教育。作为一名临床医务工作者,她始终将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一生行动的指南,树立为医院、为同志、为患者服务的真诚理念,围绕“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廉洁行医,扎实做事。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业和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和带动医务人员积极投入到卫生院建设之中。
 
  二、爱岗敬业无私奉献 扎实开展医疗卫生工作
 
  在日常工作中,她认真接诊每一位患者,仔细分析患者的病情变化,虚心向上级医师请教,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每年接诊门诊患者6500余人次,运用中医针灸、理疗、拔罐、穴位埋线、针刀等治疗达2050余人次,收治住院患者120余人次,为患者做健康教育达3500人次。多年来,在为病人治疗过程中,她始终把救死扶伤、实行人道主义作为自己永恒的追求,将自己的青春全部奉献给了医院和患者。有一年冬天的一个早晨,一位急腹症病人来卫生院就诊,经检查怀疑是急性胰腺炎,由于乡镇卫生院条件有限,她开通绿色通道帮助患者转入上级医院救治。由于走得急没留下联系电话,患者的安慰一直就牵挂在她的心里,她亲自联系上级医院询问患者的病情,当听到患者病情得到有效控制一切安好时她一颗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一周后患者家属亲自到卫生院向她表达谢意。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她就是这样一个人,凭着日益过硬的业务技术和高度负责的工作态度,为无数个患者医好疾病,挽救生命。  
 
  三、统筹协调以身作则 用柔弱的肩膀扛起重担   
 
  她,一名50岁的乡镇卫生院女院长,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之初,从接到命令的那一刻起,义无反顾的挑起了这幅沉甸甸的担子。她以身作则,带领全院医务人员放弃春节假期,严格落实疫情防控安排部署,全身心投入到战胜疫情的战斗中来。她努力克服任务重、人手少、风险大的实际困难,带领全体医务人员放弃春节假期,在保证卫生院工作正常运转的情况下又肩负起了敦煌莫高检疫检查站、敦煌机场流调和敦煌市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点的医疗服务等工作,共计检疫入敦车辆3725辆、入敦返敦人员9269人次,执行飞机场流调任务3次、调查9人次。她带领医务人员加班加点,积极筹备集中隔离医学观察酒店的各项工作。组织医务人员多次进行基本技能、操作规范培训,并按照密接者转运、隔离工作流程进行实战演练。在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点医疗服务工作开展以来,她没有固定上下班时间,每天在医务室和卫生院之间来回奔波着。当第一批集中隔离医学观察人员入住时,她毫不犹豫地第一个进入隔离区,查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完善流程、及时整改,认真完成上级交付的各项工作任务。         
 
  四、重担在肩立足本职 以高尚的职业操守抗击疫情  
 
  她作为一名女医生,立足本职,巾帼不让须眉。自疫情防控工作开展以来,卫生院会议记录本上都有这样的记载:1月25日,她组织召开医院“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动员大会,全面部署防控工作,带领大家学习防控、诊疗方案,传达上级工作要求,部署防控具体工作; 1月26日,她组织人员设置预检分诊、发热门诊、留观病房,对预检分诊流程具体部署、指导;1月27日下午,她组织召开新冠肺炎防控紧急会议,对预检分诊、发热门诊的流程及存在问题进行再梳理……1月28日,她签下特殊的调拨单,给检疫卡口人员调拨棉被、桌椅、床等物资,吩咐办公室准备方便面、饮用水。卫生院医务人员在卡口处排查登记过往车辆,测量人员体温,她不顾天黑路远开车为工作人员生炉子。2月2日,她亲自组织人员对太阳温泉酒店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点进行严格消毒,明确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点的医护人员的工作内容和职责,确保各项工作有力有序开展。
 
  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疫情防控工作中争做表率
 
  她作为一名女性党员,面对疫情,她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精心组织,充分发挥了党员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以身作则,冲锋在一线。1月29日晚,在接到上级部门下派的机场流调任务后,她率先垂范、身先士卒,带着流调组成员第一时间赶赴机场。了解发热患者的基本情况,认真询问流行病学病史,反复测量体温,用自身扎实的业务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基本排除疑似病例。按照流程汇报、请示后,将患者送往七里镇石油局医院留观。待她们结束全部工作已接近凌晨,当消毒液喷洒在她和流调组医务人员身上,她们共同体验了一把什么叫滴水成冰!
 
  冯世霞始终牢记共产党人的初心,冲锋在前、勇于担当。曾经做过六次手术的她,在巨大的工作压力和连续奋战的劳累中,还是坚持着。带领一群年轻的医务人员负重前行。疫情防控中“我不放心”成了她的口头禅。她不放心老同志太辛苦,总是带头冲在第一线;不放心卡口值夜班人员的温饱问题,寒天黑夜独自驾车来来回回为给值班人员送棉被、送军大衣、送晚餐;她不放心司机接送病人走夜路不安全,总是在收到“平安送达”“平安返回”的信息后才能入睡;不放心年轻大夫自我防护意识不强,总是要亲自检查防护后才进隔离区;不放心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点被隔离人员出现突发状况,宁愿整晚整晚的值守在医务室……
 
  从医三十余年,她把对工作的执着追求融化渗透到脚踏实地的工作当中,用自己的青春和奉献为广大患者服务。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严峻斗争中,冯世霞同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团结带领卫生院全体医护人员弘扬“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用辛勤的汗水汇成守护敦煌的健康长城。
 
  2020年12月“甘肃好人”符岐圣:“扶贫政委”的初心
 
  时间:2020/12/11 17:12      来源:甘肃文明网
 
  1937年10月,符岐圣出生于河南省南阳市新野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农村娃,儿时的他也未曾预见自己会经历三段不同的别样人生。
 
  1956年3月,19岁的符岐圣响应国家号召,积极应征入伍,成为一名抗美援朝志愿军。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他在自己的笔记本上写下了“军人就应该战死疆场、马革裹尸。异国他乡去战斗,保家卫国打豺狼。少年儿郎自当先,家国情怀誓不忘。”等铮铮誓言。
 
  符岐圣说:“第一次出远门就是当兵,从河南新野老家一直到朝鲜的新平郡,坐了几天几夜的火车,但当时并没觉得困乏,心里装得更多的是激动和紧张。”
 
  在当时的抗美援朝战场,尽管战争双方已经签订停战协定,但备战打仗的意识一刻也没有松懈,到达部队后,年轻的符岐圣便投入到紧张的训练执勤任务中。
 
  符岐圣说:“从1956年从军到1958年回国,在朝鲜的这两年,是我一生中最珍贵的一次经历,也是改变自己人生的两年。这两年,在部队的培养和教育下,我的政治思想、军事素质、专业技术都得到了有力的锤炼和提升,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献身祖国、永远跟党走的理想信念。”
 
  从1958年2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到以后的上学转干,从起初在野战部队当侦察员到后来在省军区工作,从一名战士到后来的大校,在37年的军旅生涯中,不论岗位和职务怎么变化,符岐圣始终用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用党员模范先锋示范带头作用去扎实开展工作,他用汗水书写了一位老兵和一名党员对初心的坚守,和为民使命的践行。
 
  符岐圣在1984年5月10日被中国人民解放军甘肃省军区授予三等功一次;1985年3月9日,被中国人民解放军原兰州军区授予二等功一次;1989年3月25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授予大校军衔。
 
  1963年,经组织决定,符岐圣从野战部队被安排到甘肃省军区工作。到省军区工作后,他积极适应岗位转换,始终做到不论在什么岗位,从事什么工作,都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在省军区工作期间,符岐圣先后在靖远、皋兰和通渭县从事地方武装和民兵工作。作为一名基层武装专干和共产党员,符岐圣在干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投身扶贫工作。看到当时非常贫困的群众,让他时常想起自己童年丧母的穷苦经历。每次和乡亲们一起劳动时,符岐圣总有一身使不完的劲。
 
  符岐圣回忆说:“当年,定西军分区的扶贫点在定西县内官镇红岩社,我被组织推荐为扶贫专干,那时候的自己,几乎没有回过家,吃住都在农家,每天带领群众抓农田基本建设,平整土地搞生产,并经常和老乡比着干活,光新铁锹都磨秃了好几把。”
 
  之后,符岐圣从定西军分区机关下派到以干旱、贫穷闻名全国的通渭县武装部任政委。期间,他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继续着自己热心的扶贫工作。
 
  10多年来,他常常利用下乡调研走访的机会,给群众带去自己编写的近10万字《种植养殖科技小顾问》书籍,还依托“青年民兵之家”开展义务讲座、开设技术培训班,为农民解决养鸡养兔等技术和饲料问题,培育了一批民兵致富带头人,带领群众共同走上科技致富之路,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扶贫政委”。
 
  由于工作有力度,做事讲方法,符岐圣扶贫的事迹得到各级的高度肯定,他的事迹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等媒体采访报道。
 
  退休后,符岐圣依旧发挥余热,义务在定西南山和滨河路一带剪修树木,直到这几年身体不允许了,才在家休息。
 
  1993年,符岐圣退休后,本该颐养天年,含饴弄孙,然而一种已经深深刻在他骨子里的精气神依然让他闲不住——岁月长河中太多的积淀需要释放,爱党爱国的初心需要传承。
 
  于是,符岐圣把生活的重心放在了自己一直坚持和热爱的剪报上,他自觉加强学习,主动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数十年来,他利用业余时间坚持剪辑报刊,分门别类整理装订了1000余本册子。
 
  尽管已近耄耋之年,但是符岐圣人老心不老,只要一有时间,他就会将自己通过剪报学习到的方针政策以及心得体会传授给父老乡亲。
 
  符岐圣的书房空间不大却非常整洁,一沓沓旧报纸整整齐齐地罗列在书橱上,一页页字迹清楚的笔记工整美观,一幅幅伟人、名人肖像照贴满墙,无处不体现着符岐圣老人对学习和剪报的用心和专注。
 
  桌上一把剪刀、一本新华字典,几份剪好的报纸分门别类放在一起,这样的剪报生活,今年82岁的符岐圣老人已经坚持了六十余载。满满一屋子的剪报资料,不仅丈量着老人的人生厚度,也记录下历史的发展与变迁。
 
  多年来,符岐圣养成了订报读报的习惯。他常常在报纸上了解党的大政方针和各类新闻报道,并对热点新闻进行剪辑,有系统地收集相关资料。他将报刊、杂志上有关的内容和图片剪下、抄下或复印,还将搜集到的史料、图片、图书、报纸等进行分类,对特别重要的纪念文章进行剪辑专贴成几个分册,经整理分类保存。
 
  起初,符岐圣只是收集一些书籍和图片资料,再配上图片说明。后来,他又着手收集其他国家领导人和名人资料图片。截至目前,他收藏了国家领导人、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名人等多套资料图片集,共计60多册。每张剪报都配有符岐圣老人手写的文字说明。对每张图片如数家珍,介绍图片仿佛在述说历史。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生命不息,初心不改;任凭世事如何变迁,军人的品质和本色依旧。一名普通的老军人、老干部、老党员,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默默诠释着一份不变的初心。